第143章 一事无成(2/2)
老朱果断摆手道:
“我最担心的是朱允炆的安危!
再说我在京师安全得很。
这天下,还有谁能威胁到我?
无需多言,就这样定了!”
话毕,老朱随手从袖中取出一块青色玉印丢给刘和。“拿着,遵旨行事!”
刘和恭敬接下玉印,应了一声。
然后悄然退出。
国都之内,群臣情绪激昂!
次日寅时末,文武百官、功勋亲贵齐聚奉天殿外的广场上。
黎明时分,众臣屏息以待,今日早朝显得尤为不同。京中九品以上的官员悉数到场,连告老还乡的老臣如李善长亦未曾缺席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闭门修养的蓝玉赫然位列其中。
偌大的奉天殿内气氛凝重,众人揣测着圣上的旨意。忽然,三声净鞭响彻殿外,宫门随之缓缓打开。文武百官迅速整队入殿,齐齐站定,静候圣驾。
不多时,朱元璋与朱标步入大殿。君臣行礼完毕,老朱安然落座,群臣大气都不敢出。此刻,所有人都屏气凝神,唯恐错过任何一丝讯息。
李善长虽无官职,却因地位尊崇仍居首列。他心中疑惑重重,不知此次召见有何深意。近期多次被传唤,先有军演,后有今朝,难免让他心生疑虑。
另一边,蓝玉、冯胜等人则显得漫不经心。平日里他们鲜少参与朝政,今日不过例行公事罢了。就在这略显沉闷的氛围中,老朱打破了寂静:“诸位可知为何召集尔等?”
说起这事其实挺直白的,就是要开战!打大仗!话音刚落,文臣们集体怔住,一时没反应过来。然而武将们像被注入了活力,蓝玉、傅友德、冯胜乃至徐允恭等人立刻振奋起来,眼中神采奕奕,完全没了之前的倦意,脸上尽显亢奋。
打仗太好了,打大仗更棒!这意味着海量的军功等着他们去争取。他们大多渴望通过战功让自己的爵位晋升,庇护后代。更何况,他们靠这个维生。在京城待久的人早就闲得发慌了。年轻一代如徐允恭更是希望通过战功展现自己。
于是,蓝玉等人站出来大声请求:“皇上英明,我们许久未上战场,心里急切得很。恳请您赐我们机会,绝不让您失望!”“陛下,是不是北元那帮家伙又来侵边了?必须好好教训他们!”
看着这群激动不已的武将,文臣们神色复杂。他们从内心抗拒战争,因为这意味着消耗大量资源,而这都要他们去筹措处理。这些武将就像甩手掌柜,哪管这些后果。只知道冲锋陷阵,不管财政负担和国家实力的消耗。但文官们也明白,北元始终是隐患,不得不防。可谁也没想到,刚经历捕鱼儿海惨败,敌人又来了?
令所有人意外的是,朱元璋却摇头否定了北伐计划,称此次目标是倭寇。不仅要打,还要彻底消灭它们。“此仇不报,誓不罢休!”
此言一出,震惊四座。文臣们惊愕至极,觉得这简直匪夷所思。攻打岛国?还要灭国?这岂不是开玩笑?倭寇远在海外,无缘无故为何要打?
他们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。老朱一脸笃定,显然没说错什么。随即,朝堂上一片喧哗。
文官中,中书舍人刘三吾第一个站出来,满脸焦急地劝谏:
“陛下,万万不可!倭国素来不服王化,桀骜难驯。但陛下已施行禁海政策,迁移沿海居民,在海边设卫所防范倭寇侵扰,虽有损失,也在所难免。何必兴师动众,派大军远征,甚至渡海灭其国?此举动将极大消耗国力啊!恳请陛下三思,切勿因一时愤怒而起兵。”
刘三吾话音刚落,又有几位御史出列,直言进谏:
“正是如此,陛下!如今大明刚刚建立,百废待兴,百姓财力困乏。新生之物不可轻动根基,当以休养生息为主。况且,北边还有蒙元威胁,怎能在南方再挑起战火?此举实在欠妥。”
“陛下,前朝亡国之教训就在眼前。倭国远在海外,具体情况尚不清楚。贸然出兵,长途征战,一旦失利,岂不有损国威?”
“再说,倭国并非大明心腹之患。那片荒凉之地的蛮夷,何必与之纠缠?得不偿失啊!”
文官们纷纷反对,连首辅李善长也是一脸茫然,疑惑地看着老朱。他不相信老朱看不到此举的隐患。老朱究竟想做什么?
李善长皱眉沉思,连他也想不通,更别说武将蓝玉、傅友德等人了。不过,他们也不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