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0章 永明镇,南海边地公司的外交身份(1/2)
李国助又低下头,继续往下看报告,后面是韩宗功对这两件事的看法。
韩宗功认为,广宁陷落以后,建奴已控制辽东大部,绥芬路成为后方,努尔哈赤将任命其他总兵管理。
为了确保边疆稳定,他强烈建议颜思齐趁现在尽快派兵攻占双城卫,把永明镇的领土扩张到兴凯湖平原去。
李国助对此是深以为然,而且作为穿越者,他还知道韩宗功不知道的事情。
那就是17世纪20年代,是建奴征讨东海女真的高峰期,
他上辈子看过的史料中,关于建奴征讨东海女真的记录十之八九都集中在这一时期。
究其原因,主要是这一时期孙承宗、袁可立、毛文龙配合的还算默契,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熊廷弼提出的“三方布置”战略,使得后金被限制在辽东一隅,差不多整整十年都无法南下劫掠。
这对后金这样以劫掠为经济基础的奴隶制政权来说,是非常致命的。
再加上自然灾害、政策失误、战争消耗,及大明的经济封锁,导致17世纪20年代也成了后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。
据《满文老档》记载,1625年,辽东大旱,粮食绝收,粮价暴涨至“一斗米值银八两”。
1626年,努尔哈赤去世当年,饥荒持续,民间甚至出现“人食人”的记录,
粮价无具体数字,但显然已无法用银钱衡量。
朝鲜《李朝实录》也提供了旁证,其中记载朝鲜使者报告称,后金统治区“饥民遍野,饿殍载道”,粮食极度短缺,后金甚至向朝鲜索粮,但遭拒绝。
努尔哈赤的“计丁授田”政策失败,强行将汉人土地分配给女真贵族,导致汉人逃亡或反抗,农业生产体系瘫痪。
如1625年就爆发过“镇江起义”。
明朝关闭边市,断绝与后金的马市、木市贸易,使后金无法获得铁器、布匹、粮食等必需品。
毛文龙的东江镇,联合朝鲜和东海女真部落,切断后金与朝鲜的贸易通道,进一步加剧了后金的物资短缺。
后金与明朝在辽西长期对峙,拉锯战导致后金军费开支巨大,但未能获得新的资源补给。
为了突破封锁,走出经济困境,后金不得不在这一时期将军事重心转向北方和东方的女真各部,以获取兵源、人口和资源,并消除潜在威胁,树立女真共主地位。
后金与明朝的战争消耗巨大,需要持续补充兵源。
东海女真部落的壮丁被编入八旗,增强了后金的军事力量。
征服后的部落人口被迁至辽东,从事农耕、狩猎或手工业,支撑后金的经济和战争需求。
东海女真地区盛产珍贵毛皮、人参和东珠,这些是后金与明朝、朝鲜、蒙古贸易的重要物资,也是贵族财富的象征。
在明朝经济封锁下,后金就是靠这些物资与蒙古和晋商贸易,获得明朝物资的。
明朝为了拉拢蒙古对抗后金不但没有对蒙古禁运,还加大贸易力度,结果蒙古却做了转口贸易的中间商。
对朝鲜,后金则是通过武力强迫进行贸易,通常极不公平。
比如一包人参换百担米,一匹马索价三百担米,一匹棉布只能卖五钱白银等,都是朝鲜史料中有记载的。
丙子胡乱后,朝鲜与后金签订的《南汉山城条约》甚至规定,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