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1章 张英身死 九江平定(1/2)
张英之前能够在周瑜的猛烈进攻下坚守这么长时间,背后原因错综复杂。一方面,周瑜虽智谋过人、指挥若定,可手中兵力在分兵多路作战后,着实有些捉襟见肘。面对九江郡坚固的城防,有限的兵力让他难以展开大规模、全方位的攻势,每一次冲锋都显得有些单薄,难以形成压倒性的力量。
另一方面,张英身为一员久经沙场的大将,绝非泛泛之辈。他深知九江郡的战略意义,从城防部署到士兵调度,都安排得井井有条。城墙上,他巧妙设置防御工事,让周瑜的攻城器械难以发挥最大功效;城内,他合理分配兵力,日夜巡逻,确保防线万无一失。面对周瑜的劝降与攻心之计,他也不为所动,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。
然而,与纪灵和阎象相比,张英还是稍逊一筹。纪灵武力高强,一杆三尖两刃刀在战场上无人可挡,冲锋陷阵时,宛如战神下凡,能极大地鼓舞士兵的士气。他的勇猛让敌军心生畏惧,在正面交锋中往往能占据上风。而阎象作为袁术的心腹谋主,智谋超群,擅长运筹帷幄。他能准确洞察敌军的战略意图,提前制定应对之策,无论是守城还是攻城,都能想出巧妙的计谋,让敌人防不胜防。
反观张英,在谋略上,他虽能应对一时之困,却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,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做出最有利的决策。在战场上的威慑力,也不及纪灵那般令人胆寒。所以尽管他坚守许久,但当局势恶化到极点,他终究还是难以抵挡周瑜的进攻。
张英站在城头,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战船与如狼似虎的敌军,只觉一阵绝望如潮水般将自己淹没。风卷着战旗猎猎作响,却吹不散他满心的阴霾。手中的长刀早已卷刃,身上的铠甲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凹痕,混杂着干涸的血渍,散发着一股令人作呕的腥味。
城中一片死寂,仅存的士兵们满脸疲惫与恐惧,眼神中满是迷茫与无助,他们已无力再战。粮草早已断绝,伤病员在角落里痛苦呻吟,却无人有力气照料。就连平日里清澈的井水,此刻也浑浊不堪,勉强维持着众人的生命。
望着这一片衰败之景,张英心中明白,继续困守下去,唯有全军覆没这一条路。他的嘴唇微微颤抖,牙齿咬得咯咯作响,脸上写满不甘,眼眶中也泛起了一丝泪光。
最终,张英长叹一口气,声音沙哑而苦涩:“传令下去,弃守郡城,我们突围!”这道命令仿佛抽干了他最后的力气,他的肩膀微微下垂,整个人看上去瞬间苍老了十岁。
士兵们听闻命令,先是一愣,随后便开始慌乱地收拾行装,准备做最后的突围。张英望着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将士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握紧拳头,暗暗发誓,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,就一定要带着他们安全离开。
浓黑如墨的夜幕笼罩着大地,四周静谧得有些诡异,张英率领着那寥寥无几的残部,蹑手蹑脚地打开了郡城的西门。马蹄被仔细地裹上了厚布,车轮下也垫着柔软的干草,士兵们大气都不敢出,生怕发出一丝细微声响,就这样小心翼翼地向着无边黑暗中仓皇奔逃。张英一马当先,他的眼神中透着决绝与不甘,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:一定要突出重围,为兄弟们保留一丝生机。
然而,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在周瑜的严密监视之下。周瑜一袭素袍静静地站在营帐外,望着那片黑暗,嘴角缓缓浮起一抹自信的冷笑:“张英,你这点心思,又怎能逃过我的眼睛。”原来,在张英还在犹豫是否弃城突围之时,周瑜早已将他的每一个想法都摸得一清二楚。
就在张英的残部刚刚出城不久,周瑜猛地将长剑一挥,大声下令:“行动!”刹那间,早已埋伏在四周的伏兵纷纷点燃了手中的火把。一时间,火光冲天而起,如同白昼降临,将这片黑暗彻底驱散。喊杀声震耳欲聋,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,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淹没。
程普、黄盖、祖茂、韩当四将各率一军,如同四只出山的猛虎,从四面八方迅猛地扑向张英的残部。程普手持铁脊蛇矛,胯下一匹枣红马,风驰电掣般冲在最前面,高声怒吼:“张英,拿命来!”那声音犹如洪钟,在夜空中回荡。张英心中一紧,赶忙转身迎战。两人甫一交手,刀矛相击,火星四溅,激烈的碰撞声在战场上格外刺耳。程普攻势如潮,每一招每一式都带着千钧之力,矛头闪烁着寒光,直逼张英要害;张英则咬紧牙关,奋力抵挡,尽管身上的伤口不断迸裂,殷红的鲜血顺着手臂汩汩流下,滴落在马背上,可他浑然不觉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杀出一条血路。
黄盖挥舞着沉重的铁鞭,在敌军中左冲右突,宛如蛟龙出海,如入无人之境。他一眼瞥见张英正与程普激战正酣,眼中闪过一丝狠厉,猛地大喝一声,手腕一用力,铁鞭带着呼呼风声,如同一道黑色闪电般抽向张英。张英察觉到背后的致命攻击,脸色骤变,侧身拼命一闪,铁鞭擦着他的肩膀呼啸而过,锋利的鞭梢还是在他的肩头划出一道长长的血痕,剧痛瞬间袭来,张英忍不住闷哼一声,心中暗惊,深知今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劲敌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